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冒着高温找回游客孩子丢失的儿童手表事件引发全网质疑。原因是一块儿童手表,在当地三十七八度高温的情况下,两名高龄环卫工人翻遍约8吨垃圾,终于找回了这块儿童手表,被当地媒体极大的宣传曝光,认为这是一个正能量!
可是这个事件曝光以后,立即遭到“全网的问候”,究竟冒着高温让两位高龄环卫工人发8吨垃圾付出的劳动值不值得?环卫工人翻垃圾替游客找东西是的应该的吗?难道没有报酬或者奖励吗?

事情发生在2025年7月1号下午,来自广东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人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他们来的目的就是旅游。已经是孩子放假了,父母也想带着孩子到一些地方去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车上,孩子向她的母亲表示,自己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团里包着,然后随手扔到了纸质的垃圾袋里,急忙下车结果孩子忘了手表在垃圾袋里,并且垃圾袋遗忘在车上。

根据孩子的母亲卢女士表示,这个手表价值1200元,关键是这个手表能定位。出来旅游恐怕孩子走丢了,所以就给孩子买了这么贵的一块手表带着。可以说这对父母还是比较细心的,毕竟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孩子半途找不到了,就是一个悲剧了。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福建一对夫妇带着八岁儿子一起爬山,不慎在山上走散了,结果找到的孩子已经是一具腐烂的尸体了。

7月2号上午,卢女士感觉的孩子的手表比较贵,而且带着孩子游玩没有定位的手表,总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于是就拨打了当地的热线,向大同市城管局求助,也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想法。
城管部门一听说是外地来的游客,丢了东西价值还不菲,更重要的是孩子旅游能用得着,于是就安排下属单位寻找手表。其实这种做法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低迷,旅游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风向标,要想当地旅游业兴起,最起码要做好游客全方位服务。

大同市的垃圾处理是外包的,外包的是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该公司接到城管局的电话之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卢女士。经过追踪确定的手表已经在运输到垃圾中转站的挤压箱内,但箱内约有8吨的垃圾。
该垃圾处理公司安排了两名年龄较大的环卫工人寻找这块手表。当时就把约8吨的垃圾倒在了一个一块空地上,两名环卫工人开始扒拉这8吨的垃圾堆。从中午时分一直找到了下午16点多,共用了4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这块儿童手表。

7月1日大同也是晴朗的天气,温度也是非常高的,一般在三十七八度,局部地区也达到了40度的高温。尤其是在中午的天气,确实让这两个环卫工人汗流浃背,但是迫于公司的安排,也只能费力的去扒拉垃圾寻找。毕竟已经定位在这个垃圾堆里,所以寻找也是有目标的。
加拿大28预测山西晚报对于这件事好事作了报道。毕竟这是一个正能量的事情,也体现了山西对外地游客的热情服务。即便是东西丢了,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能找到,确实是温暖了游客的心。

可是这个事件报道之后,却没有得到网友们的支持,相反却引起了众怒和质疑。认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让两位高龄的环卫工人去找丢失的儿童手表,根本不值得。更何况又没有给环卫工人补贴,或者给环卫工人奖励,这不应该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有网友表示,如果说是人工耳蜗等救命的东西,可以这样让环卫工人去找。对于一块儿童手表太浪费人力了。更为重要的是征得了环卫工人愿意找吗?这样的宣传有什么价值?不应该这样去宣传,否则使得这样的问题常态化,就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还有一网友说的比较刻薄:手表是卢女士的,功劳是领导的,汗水是环卫的。

于是就会有很多网友打电话向当地城管局反映这个事情,为两位环卫工人鸣不平,质问城管局对于两位工人冒着高温酷暑寻找一块儿童手表,关键是花了4个多小时,翻了臭烘烘的8吨垃圾。究竟值不值?
当地城管局一位副局长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值不值的问题。
这位副局长还表示,之前也有帮助市民找到失误的先例,此次并非是个例,“这种事情是谁有需求,就可以去找,不能说值不值?做啥是值?做啥是不值?我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在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其实这位副局长说的有道理,毕竟游客有需求,而且一块手表也1000多,确实应该帮游客找到。即使找不到也应该尽力,更何况还是定位到了手表的位置,出于本地人的义务也应该为卢女士找到。
但事件曝光以后,最让人生气的那就是卢女士的表态,满脸的喜笑,满脸的得意。而且还在自己的账号里发布了相应的视频,炫耀孩子的手表找到了,且感谢大同环卫工人和城管。并且高调的说:这次来大同旅游是幸运的!立即被网友要求对此事道歉,甚至鲁女士就是“社会性死亡”,被网暴的非常严重。

其实本身并非值不值的问题。因为游客有需求,当地有能力去做这件好事,这应该是社会的一个正能量的问题,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不是值不值的问题?其实这个事件的本身并不在于物品的价值,而是在于这件事的本质,那就是说明了这是助人为乐的好事,这表明了当地执法部门的执行能力和处事能力强的问题。
所以针对全网的质疑,人民日报连发两文,本来是一件暖心的小事,却引起了全网的质疑。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两名环卫工人实行奖励,当地也设置了这种好人好事的奖励制度,以后讲常态化奖励这些“助人为乐”的环卫工人。
人民日报发表第2篇文章,就是派记者前往当地城管部门做深入的报道。人民日报独家采访了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某刚、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经理王某和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清洁部部长温某。

城管局副局长表示,城管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单位,对于街道群众的诉求必须立即办理,不存在值不值的问题。对于卢女士没有什么特殊身份,就是一名普通的游客,不管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提供相应的帮助。对于公众的批评,虚心接受,下一步将对环卫工人有一定的奖励。“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还是会做,不会因为这次事情影响正常工作。”
公司的经理王某表示,公司将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助人为乐”的基金,目前正在落实资金来源和制定奖励的办法,同时对于这次两名环卫工人也给予奖励。以后将这项工作常态化,只要有“助人为乐”的情况就给予奖励。
对于奖励的做法常态化还有人质疑,可能会增加环卫工人的劳动负担,但要考虑到有奖金的前提下是可以这样去做的。环卫工人打扫卫生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钱吗?

公司清洁部部长温某表示,当时接到城管和公司的安排之后,考虑到天气比较热的原因,就把垃圾倒在一个空旷的厂房里面,而且有通风设备,不存在着在阳光底下暴晒的情况。
同时这位清洁部部长还表示,卢女士也曾经说找不到就别找了,可是考虑到手机定位有滴滴的声音,最后还是努力的找到了。卢女士也发了一个红包,希望转给两位环卫人员。可考虑到公司没有这个先例,于是就拒绝了这种情况。毕竟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且在之前也帮助市民找过钥匙、药品、手机、人工耳蜗等,并没有收钱的先例。


人民日报在2025年7月13和14号两天连发两篇关于这个事件的文章,也是为当地的城管和保洁公司在说话,也是在为这个好人好事在发声,鼓励社会上这种好人好事更多一些。
事实上这是一个暖心的小事,但却引起了全网的质疑。其实这种做法是被某些人带偏了,社会需要这种互帮互助的行为,也表明了当地执法部门服务到位的情况。

另外,换位思考一下,或舍身处地的为游客着想,他们丢了1000多元的手表,确实也比较的心疼。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能找到最好,找不到也就没有强求。所以不要片面的去看问题,也不要用价值来衡量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就是因为人民日报连发两文,而且对当地城管局和保洁公司做了独家专访,也就有了两位环卫工人有奖励的说法!可见官方重磅媒体的影响力和对于这件事的关注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关爱,是替老百姓说话的官方好媒体,也是宣扬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你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