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一只“丑萌”小怪兽的逆袭:Labubu如何成为“顶流”?

2025-09-23

最近,一款名为Labubu的国产潮玩产品以现象级热度席卷全球消费市场,其标志性事件包括海外拍卖价格突破百万元、全球多地引发抢购热潮、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超十亿次等。

这一由本土企业“泡泡玛特”孵化的IP形象,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成为观察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样本。深入剖析其成功路径与潜在风险,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 Labubu现象折射的文化产业新特征

Labubu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其背后体现了当前文化消费,特别是青年群体消费的新趋势与产业发展的新逻辑:

1. 情感价值驱动成为核心消费力。

Labubu凭借独特的“怪诞萌感”设计,精准契合了当代青年群体追求个性表达、拒绝刻板定义的情感需求。其不完美的形象成为用户情感投射的载体,超越了传统玩具的娱乐功能,升格为承载身份认同与圈层归属的“情感货币”。这标志着文化消费正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情感连接深化。

2. 创新商业模式释放市场潜能。

“盲盒”机制的成功运用是关键。其通过设置稀有隐藏款,将购买行为转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心理游戏,有效刺激了消费者的收藏欲、博弈心理与社交分享动力。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线上社区的裂变传播与“开箱文化”的形成,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力,形成强大的营销闭环。

3. 全球化与本土化协同的IP运营策略。

Labubu的全球成功得益于其出色的文化适配能力。一方面,借力国际明星带货提升时尚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出融合当地文化元素的特色产品,如泰国泰丝款、新加坡鱼尾狮款,实现“文化混血”,有效破除地域文化壁垒。与爱马仕等奢侈品牌的跨界联动,更提升了其品牌溢价与文化地位。

二、 繁荣景象下亟待关注的风险与挑战

Labubu热潮在带来产业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规范与引导的问题:

1. 市场秩序面临挑战。

高溢价催生了黄牛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原价599元炒至近1.5万元,隐藏款溢价超450%。部分城市因抢购失控导致门店停业,韩国等地因安全隐患暂停销售,反映出市场监管与风险防范机制的滞后。

2. 过度金融化倾向显现。

部分限量款在二级市场被赋予超过300%的高额“年化收益率”,吸引投机资本介入,使产品属性从收藏品、情感载体异化为金融炒作品。这种“类证券化”倾向易滋生泡沫,一旦市场预期逆转,可能导致价格崩盘,反噬产业健康发展,并可能触及《价格法》等法规红线。

3. 产业可持续发展存隐忧。

潮玩企业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加剧。若过度依赖营销噱头与饥饿营销,忽视IP核心价值与故事的深度构建,易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企业需警惕“爆款依赖症”,探索构建长期稳定的“IP价值生态”。

三、 Labubu现象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Labubu的成功实践,为中国文化IP的全球化拓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1. 强化内容创新,深植文化基因。

鼓励企业深耕IP内涵与故事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或当代精神气质有机融入产品设计,避免形象空洞化。支持原创设计,保护知识产权,是提升IP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根本。Labubu从中国设计师绘本走向世界的路径,证明了原创内容的价值。

2. 完善市场治理,引导理性发展。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潮玩等新兴消费市场的监管:一、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黄牛炒卖、制假售假行为,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二、防范金融风险:警惕并遏制过度投机炒作,引导市场回归收藏与情感消费本质。加强价格监测,依法处置涉嫌价格违法行为。三、强化质量安全: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

3. 创新商业模式,拓展价值边界。

支持企业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一、深化技术融合:利用AR/VR等技术增强用户交互体验,拓展IP虚拟世界等应用场景。二、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围绕核心IP开发影视、游戏、主题空间等衍生业态,形成相互赋能的产业闭环,降低单一产品风险。三、全球化战略升级:优化海外布局,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与美誉度。如海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应用防伪溯源等技术。

4. 聚焦情感联结,满足精神需求。

引导企业深刻理解并满足Z世代等核心消费群体对情感认同、圈层归属、个性表达的深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情感价值”和“文化体验”转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只“丑萌”小怪兽的逆袭:Labubu如何成为“顶流”?PC28预测

Labubu的全球性成功,是中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市场敏锐度与全球化运营能力提升的生动体现。它有力证明了中国IP完全有能力在激烈的全球文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市场乱象的有效治理、对过度金融化的警惕防范,以及对IP核心价值与内容创新的持续深耕。唯有将文化基因、技术创新与情感价值深度融合,构建规范有序、创新驱动、富有韧性的产业生态,方能推动中国文化产业从“现象级爆款”走向“持久性繁荣”,真正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与高质量输出。